基坑监测施工方案

某基坑监测方案

一、  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该场地位于。

(2)、地下室周边环境条件

四周为围墙包围,场地东、北侧为停车场,南侧为普通道路,道路另一侧为10~11层民房建筑物,民房离地下室墙边线最近9.3m。拟建基坑开挖深度4.3m左右,总面积约615.2平方米,周长约106米,场地正负0.00为11m,基坑周边除南侧离围墙较近,其他地方均较为开阔。场地北侧为原始地貌为残丘,近期推填整平,场地平坦。

基坑西侧地下管线较多,离基坑墙边线最近6.3m,东侧、南侧和北侧管线离基坑墙边线均较远,分别为18.2m、15.4m和31.2m。

(3)、安全等级

本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支护结构使用年限自支护结构完工之日起计为一年。

、观测方案设计依据

工程观测执行如下规范规程:

1、《基坑支护设计图》,;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5、《建筑基坑支护规程》JGJ 120-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8、《建设局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规定》(东建[2006]60号文件);

9、《省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DBJ/T15-20-97)。

三、监测目的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无论那种位移的量超出了某个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结构与管线造成危害。

基坑开挖工程往往是在繁华的市中心进行,施工场地四周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土体变形将直接影响这些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状态,当土体变形过大时会造成邻近结构和设施的破坏。同时,基坑相邻的建筑物又相当于较重的集中荷载基坑周围的管线常引起地表水的渗漏,这些因素又是导致土体变形加剧的原因。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建筑物进行综合、系统的检测,才能对工程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监测的目的如下:

⑴ 根据现场监测数据与设计值(或预测值)进行比较,如超过某个限值,就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支护结构破坏和环境事故的发生。保证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⑵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⑶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分析提供依据。

四、监测系统的布置及埋设

按照动态化设计、信息化施工法,及时掌握基坑支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进行变形观测设计,观测点必须在基坑开挖前埋设。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基坑位移及沉降观测、周边道路沉降观测、承台桩位移监测点、管线沉降监测点、周边建筑沉降监测点。

(一)位移、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1﹑监测基准点的布置:

首先根据场地的需要布设基准点,制点的设置必需保证其稳定可靠,宜设置在基岩上,或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其位置宜靠近观测对象(离观测对象30米左右),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以外。基准点在一测区内不应少于两个。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本工程共埋设3个基准点,它们的编号为BM1、BM2、BM3;三个基准点与每边成一直线布置的水平位移观测点构成沉降位移监测网(具体位置见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根据规范要求对特、一级、二级及有需要的三级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应建造观测墩或埋设专门标石,对短期或一次性观测项目,测站点可采用小标石或临时性标志。本工程为短期观测项目,因此基准点的埋设采用油压XY100型钻机钻至中风化岩层1米,成孔后埋入Φ24钢筋并浇灌混凝土,基准点上部做好混凝土盖板保护。

 

基准点埋设大样剖面图

2、观测点的布置及埋设

观测点的埋设位置应能全面反映基坑变形并结合场地地质情况确定,观测点应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观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米左右,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                       本基坑布设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点共7个:编号为WY1~WY4/W08~W010;布设承台桩位移监测点3个,编号为WY05~WY07;布设周边建筑沉降监测点4个,编号为CJ10~CJ13;布设管线沉降监测点8个,编号为CJ14~CJ21;布设周边道路观测点9个,编号为CJ1~CJ9,详见《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观测点埋设时应注意观测标与基坑壁的牢靠结合,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基坑的变化特征。观测标志拟采用带照准标志的钢筋,嵌入基坑支护顶部土体内(大约距离基坑边80cm),长度不小于25厘米,并制做混凝土墩,平台上的位移监测点埋置在冠梁上,市政道路沉降观测标志用电钻钻孔埋入路面。

观测点埋设大样:基坑顶部水平位移、沉降观测点、市政道路沉降观测点埋设剖面图

(二)观测设施的保护

对所有的观测设施都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及标注醒目标记,对地面观测点水泥砌板封盖。对墙、柱易被损坏的观测点用钢筋笼加以保护。

五、施测

(一)水平位移观测

1﹑观测采用仪器设备:

观测采用拓普康GTS-332N全站仪进行观测。

2﹑观测方法:

本次基准点观测采用单一导线形式,同时观测角度和边长,精度按二等导线要求。位移观测点采用极坐标测量方法,按二级精度进行观测。在固定测站点测量各观测点的坐标,以第一次观测为初始值,每次观测的观测点坐标Xn、Yn与其前一次观测的坐标Xn-1、Yn-1 相比较, 即位移量△X=Xn-Xn-1、△Y=Yn-Yn-1。若△X和△Y为正数时,表示向基坑内位移;若△X和△Y为负数时,表示向基坑外位移。选取与基坑边缘垂直的方向的坐标增量作为观测点的位移量。

3﹑观测精度及变形分析:

按国家测量规范要求观测。作业时应尽量一次安置仪器观测,在不同的测量周期中,仪器安置在同一位置上,以削弱系统误差的影响。

①原始记录应填写整齐,不得涂改;

②观测成果计算及分析中的数值均取至0.1mm

③当点两周期的坐标或高程平差值只变差⊿符合下列条件时,可判断点位稳定。

⊿﹤2u0√2Q

式中  u0—单位权中误差(mm);

Q— 检验点高程或坐标的权倒数。

u0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ui—各期观测的单位权中误差(mm);

fi—各期网形的多余观测数。

(二)沉降观测

1、观测采用的仪器及设备

①、苏一光DSZ2精密水准仪;

②、FS1型测微器;

③、精密水准测量专用铟钢水准尺。

2、观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次沉降观测工作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过程中,各项偏差控制及内业数据处理按照国家《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中各项规定执行。
进行沉降观测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

(2)水准仪i角是一个变化值,每次作业前,对i角进行检查,若发现i角大于15秒,应及时进行检验校正。
(3)布设观测路线时,前后视距不超过50m,前后视距差不超过2.0m,以控制i角的误差影响,同时提高观测时的清晰度。
(4)观测时间及环境:不在日出前后1小时、中午时分进行观测,更不能在大风或有雾的情况下进行观测。
(5)为保证水准尺气泡稳定居中,自制一些简单的水准尺辅助标杆,以使扶尺员快速稳定地竖直标尺,提高观测效率。

3、成果整理:

(1)二等水准环线分段进行观测,各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不得超过

d限=±4√R(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其中R为各区段或测段的长度。

(2)水准测量的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不得超过±4√L;其中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的长度,以km计。

(3)二等水准测量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

偶然中误差:M△=±√1/4n[△△/R]≤±1mm

全中误差:Mw=±√1/N[ww/F]≤±2mm

其中:△——测段往返测高差的不符值,以mm计;

R——测段长,以km计;

n——测段数;

W——水准线路经过正常水平面不平行性的改正后计算而得的环线闭合差,以mm计;

N——水准环数;

F——水准环线周长,以km计;

本工程高程采用假定高程,按三固定的测量原则,根据埋设好的基准点,从BM1测一条闭合线路建立初始数据。

水准测量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水准观测限差(mm)          表1

等级 铟钢尺左右面读数之差 铟钢尺左右面所测高差之差 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单程左右面所测高差较差 检测已测段高差较差
0.5 0.7

 

 

视线要求(m)            表2

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累积差 视线高度
≤50 ≤2.0 ≤3.0 ≤0.2

注:考虑观测点间或观测点与水准基点间,实际其测距视线长度按小于35m执行。

六、巡视监测和监测报警及监测频率

(一)巡视监测
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次观测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内容包括1、支护结构2、施工工况3、周边环境4、监测设施。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二)基坑控制值与监测频率

七、提交报告与反馈通道

1、观测周期、次数确定的原则:

各观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测初值。首次观测值是计算变形(变化)量的起始值,观测时应特别认真仔细。并应连续观测不少于3次,没有异常时取平均值作初值,或取其中一次作初值。在开挖卸载急剧阶段,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大、暴雨或基坑荷载条件改变时应及时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观测。

2、数据整理和报告提交:

监测数据整理包括初始值、变化量、变化速率成果表格及变化量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图。监测报告除包括以上图表内容外还应扼要的文字说明、结果分析,必要时提出相关建议。

3、反馈通道:

(1)监测报告及时提交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信息反馈。当基坑变形量在12h内超过5mm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设计及相关单位,以便研究对策。基坑的设计和施工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而基坑相关的监测是信息化的基础。此项工程应由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承担,并据设计和有关的规范要求进行监测,协同设计、施工人员对监测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进一步指导下一步的施工。

(2)正常情况下,监测成果资料于监测完成后次日提交甲方或监理、施工单位,异常情况下,我方将先以电话通信方式简单反馈基坑实际情况给甲方或监理、施工单位的同时,尽可能快的速度提交监测成果资料。

八、质量保证措施和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及职责

资料要求必须准确和迅速,为达到这个目的,现场观测仪器必须采用高精度设备,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测量人员完成及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测量结果应及时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本工程规模大,观测周期长,拟成立一个专业测量小组,配备高性能计算机和观测设备各一套。用全站仪测量位移,采用的是盘左盘右坐标取平均。当资料有疑问时,要做到三个测回。沉降观测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测量,每次观测均当场进行误差检查,闭合误差满足±0.3 (mm)要求,且同一观测点两次观测误差不大于1mm。在观测期间及时对各类测量资料进行计算处理。

九、监测应急预案

当基坑出现不正常现象或通过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危及基坑安全时,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度较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当有事故征兆时,应连续观测。

2.在第一时间以电话方式通知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部门,然后再作出书面通知,引起各个部门的重视,根据当前情况研究对策,解决问题,排除安全隐患。

 

3.在加强监测的同时,也做好巡视工作,对支护结构、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巡视检查,对巡视情况应做好记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汇报相关部门,做到尽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防止事故的发生,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安全施工。

十、人员组织及上岗证

序号 姓名 职称 备注
1 工程师 项目负责
2 工程师 审核
3 技术员 测量

十一、提交成果资料

1、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时间-位移量(T-S)曲线图;

2、沉降观测成果表,时间-沉降量(T-S)曲线图;

3、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4、基坑监测分析报告。

十二、附件

1、仪器鉴定证书;

2、人员资质证书;

3、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4、监测成果的样表、曲线图样图。

 

发表评论